在網路世界裡,也許大家都聽過「初音ミク (Hatsune Miku)」,但若有人問起「還有其他角色嗎?」常常就出現「呃……好像知道鏡音リン・レン (Kagamine Rin/Len),但也不太熟」的狀況。事實上,日本的聲音合成文化可是一片讓人目不暇給的混沌領域,遠遠超過大眾熟知的初音ミク世界。最近甚至有個角色以「中音域的自然表現力」掀起一股迷之熱潮,那就是重音テト (Kasane Teto)。如果你原本只關注高亢清亮的初音ミク或鏡音リン・レン,可能正好錯過了這個從2ちゃんねる(現在的5ちゃんねる)愚人節玩笑誕生的超狂角色。她雖不是正牌的「ボカロ (Vocaloid)」,卻在近年靠著Synthesizer V(シンセサイザーブイ)技術的進步,一躍成為支援JPOP翻唱的中堅力量,並在YouTube和SNS上意外地受人矚目。究竟重音テト是如何從「惡搞角色」一路走到成為許多音樂人的新寵?如果你對此感到好奇,接下來就一起探索這個混沌而迷人的世界吧。
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重音テト?
先給個動力:重音テト簡直能展現什麼叫「網路文化無極限」。她的出身背景就充滿濃濃的エイプリルフール(愚人節)玩笑味,卻又能在UTAU、Synthesizer V等平台百花齊放之際,跟「初音ミク (Hatsune Miku)」、「鏡音リン・レン (Kagamine Rin/Len)」等超重量級角色並駕齊驅。她原本帶著滿滿的「オタク臭」四處亂竄,現在卻在許多JPOP翻唱或原創曲目裡唱出漂亮又調皮的中音域。不論是想在音聲合成這塊領域找到新鮮感,還是想挖掘圈內的「名副其實的邪道角色」,重音テト都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若你也想體驗一些帶有惡搞色彩、但又意外具備高完成度的角色魅力,這可真是絕佳的入門契機。
接下來我們會先快速回顧ボカロ(Vocaloid)文化的歷史,以及初音ミク與鏡音リン・レン如何佔據主流;然後帶你深入重音テト「滿溢怪味」的誕生過程,以及UTAU這個自由度爆表的聲音合成工具。再來,我們會聊聊Synthesizer V帶給重音テト的爆發式成長,以及她的「中音域」到底有多厲害。最後,還會順便分享在YouTube上活躍的熱門創作者、粉絲社群的熱鬧程度,以及為什麼「JPOP + 重音テト」會變成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讓人會心一笑的優秀組合。讀到後面,你可能會忍不住立刻打開YouTube搜尋重音テト的翻唱,保不準就此一頭栽進她那迷人的歌聲。
ボカロ(Vocaloid)的發展:從初音ミク到鏡音リン・レン
要談重音テト之前,還是先從何謂「ボカロ (Vocaloid)」聊起。Vocaloid是由日本企業雅馬哈(Yamaha)開發的歌聲合成技術,簡單來說,只要你把歌詞、旋律輸入軟體,這些虛擬歌手就能「唱」出來。2007年,初音ミク (Hatsune Miku)登場了!她不只是個「16歲、留著青綠色雙馬尾」的可愛角色,還有聲優藤田咲小姐所提供的高音域聲線,讓聽者馬上知道「這是初音ミク!」當年在ニコニコ動画上,初音ミク的熱度爐火燒得之旺,簡直就像颱風眼一樣——大批創作者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創作出PV、同人歌曲、插畫、翻唱,各種二次創作更是雪崩式地爆發。對當時的日本網路族群(尤其集中於オタク文化)來說,能立刻製作出「自己的歌曲」讓偶像虛擬角色開口歌唱,十分具有衝擊性。
後來,鏡音リン・レン (Kagamine Rin/Len)也隨之出道,透過「雙胞胎」這種角色設定,實質上提供了女聲與少年聲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源。所以在玩音樂、做翻唱的人眼裡,鏡音雙子可說是多元性十足。リン的少女可愛感和レン的帥氣少年感碰撞出帶點龐克式的火花,讓當時的創作更熱鬧。之後,出自Vocaloid文化的優秀創作者如米津玄師 (Yonezu Kenshi)、YOASOBI的Ayase,甚至REOL等,都從這塊土壤中走向更大舞台,逐漸把「ボカロ其實很酷!」的印象帶給主流社會。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早期Vocaloid的合成聲線,有些人會覺得「那個機械味道有點太重」,尤其像初音ミク和鏡音リン・レン那種高音較為尖銳、帶點電子感的音色,對有人來說愛得要死,對另外一些人則覺得難以跨越。就這樣,ボカロ文化雖成功走入主流,卻也留下少數對合成歌聲仍然望之卻步的族群。
重音テト的愚人節混沌:2ちゃんねる出身的角色
而在這些名氣鼎盛的「大牌ボカロ」背後,卻有一位角色悄悄地以傳奇姿態進行著「暗度陳倉」——她就是重音テト (Kasane Teto)。奇妙的是,重音テト實際上並不屬於雅馬哈開發的Vocaloid產品線,她的根基是在一款名叫UTAU的免費聲音合成軟體上。更離奇的是,重音テト的出身故事起因於2008年4月1日,在2ちゃんねる裡的愚人節玩笑!據說當時某些網友煞有其事地放出:「終於有新虛擬歌手啦!比初音ミク還更強大!」的消息,搞得大家半信半疑。等到大家發現只是個愚人節玩笑時,奇妙的地方在於,這個角色「並沒有就此消失」,反而正式有了音源並在UTAU上誕生。
如果你曾混跡於日本子文化圈,就能感受到那種「網友加碼惡搞→卻越搞越真、越搞越成熟」的獨特氛圍;重音テト的粉絲開始為她設計角色造型、聲音特質甚至人設背景,一個原本只是開玩笑隔靴搔癢的角色,卻朝更完整、更具有角色魅力的方向前進。「重音 (かさね)」一詞,原本包含了「重疊音色」的意涵,讓人以為:咦?怎麼感覺背後有深度設定?這一切從一開始的胡鬧走向「粉絲自治+集體創作」的奇妙狀態,充分展現2ちゃんねる的野性及日本網路創作的狂想力。
UTAU的自由度與ボカロ的差異
在重音テト成功吸粉的一連串過程裡,UTAU作為她的「孵化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相較於市售的Vocaloid軟體,UTAU是「免費開放,能讓任何人錄製自己的聲音並製作成音源檔」的神奇軟體。若你有能錄音的麥克風或錄音設備,理論上都可以創建自己的UTAU音源。正因如此,它不需要官方授權、不需要花錢購買特定角色聲庫,而是透過網友自行錄製與編輯。如此一來,角色的多樣性與音色豐富性就變得相當驚人。
不過,UTAU的門檻並非全然地「簡單」,需要大量的調教與音源處理,才有機會讓你的虛擬歌手唱出還不錯的效果。一開始可能會碰上發音精準度或是音質粗糙的問題,但正是這種DIY養成過程,吸引了一批熱衷創作、熱衷分享的用戶。重音テト就是UTAU最出名的代表之一,她成功證明「即使不靠官方或商業公司的推廣,依舊能在網路上大放異彩」。UTAU社群也時常充滿「参考我的發音設定!」「我錄了新音源大家快來試試!」之類的分享。這是一種自由、親民且無比混沌的創作生態,讓人聯想到日本網路文化千變萬化的面貌。
Synthesizer V推動的跳躍式成長
如果說重音テト能登上更高舞台,最大推手非Synthesizer V莫屬。Synthesizer V (常被稱作Synth V) 是近年迅速竄紅的AI歌聲合成軟體,結合了傳統拼接技術與神經網路技術,可生成更加自然、細緻、包含連音、氣息與情感轉折的歌聲。跟早期的Vocaloid或UTAU相比,Synth V在音質與表現力上幾乎有種「脫胎換骨」的效果。
對重音テト來說,這意味著某種「二次進化」。她本來就有一點中性到略帶可愛的特性,聲音常被稱作「甜美又略帶率性」。當Synthesizer V的AI算法加持進來後,讓重音テト的中音域更顯溫暖、有層次,並且可在歌曲的細節處理上相當出色。有些人甚至第一次聽到重音テト的Synth V作品時,會納悶:「這真的是合成聲嗎?怎麼感覺很接近真人演唱?」這種「分不清是真人還是虛擬」的曖昧感,不僅能吸引那些原本對機械聲線不感冒的朋友,也大大拓寬了重音テト的接收群。
比起初音ミク或鏡音リン・レン擅長的高音響亮表現,重音テト反倒在「中音域」顯示出成熟和穩定。這對喜愛一般JPOP曲風的人來說,更容易接受。最妙的是,她也不受限於「可愛路線」,有時呈現悲傷、灰暗或戲謔的曲調都非常到位。這些多變特質,讓重音テト突然成為翻唱JPOP的熱門選擇。例如在YouTube上,時常能看到一些原本是給初音ミク或鏡音リン唱的曲目,忽然出現「重音テト ver.」,再加上一些獨特的歌詞改編或情感處理,迸發出截然不同的魅力。
中音域的爆發力與JPOP之間的完美組合
為什麼「中音域」這件事那麼重要?我們知道很多JPOP歌曲在副歌與Bridge橋段時,會往高音區攀升以帶動情緒,但在主歌(A段)與副歌前半段(B段)往往需要較溫潤的區域來堆積氣氛。重音テト就正好在這裡發揮無比的穩定感和自然度,她不僅能營造出輕柔的鋪陳,也能適度地轉折情緒。有時候那種帶點中性、略微沙啞的口吻,還能在歌曲裡產生迷人的「人味」,仿佛有個略帶調皮的歌者用日常口吻在說故事,然後才猛然爆發出更具衝擊力的合成高音。
加上她源自惡搞、帶點「愚人節惡趣味」的血統,所以歌曲表現不會只有單一面向;一首輕鬆俏皮的流行曲裡,她可以非常可愛又活潑;一首情緒沉重的搖滾題材裡,她又能流露出困惑或憤怒的微妙情感,這些都讓重音テト的粉絲大呼過癮。更何況,她誕生自眾人互動、討論、修正而成的角色設定,帶有濃濃的網路自治感。在許多重音テト的粉絲看來,她本身就是為自由創作而生的象徵,連帶把JPOP曲風與她的好友們一同串連起來,相得益彰。
ボカロ文化與一般聽眾之間的漫長距離
前幾年,也許很多人還覺得「ボカロ是御宅族專屬的世界」,但隨著米津玄師 (Yonezu Kenshi)或YOASOBI等在主流音樂圈的成功案例,各種翻唱與二次創作也陸續出現在Spotify、YouTube Music等平台。過去大量集中在ニコニコ動画的Vocaloid創作,如今越來越有「鎖不住」的趨勢。既然初音ミク已經能跟許多流行音樂活動合體登台演出,整個「虛擬歌手」的領域就幾乎與流行文化越來越密切,彼此之間的隔閡大幅縮短。
這股浪潮也意外地帶動了重音テト。一方面,她曾長期活躍於UTAU與ニコニコ動画的「同好圈」,知名度相對小眾,但具備鮮明個性。另一方面,當大家開始對「虛擬歌手」的包容度與認知度提升時,才赫然發現「咦?還有重音テト這號人物耶!而且她的聲音怎麼感覺更親民?」於是,YouTube從業餘P主到半職業音樂製作人,都嘗試用重音テト的聲音來翻唱各種曲風,包含抒情、搖滾、電子音樂、甚至是亞洲流行音樂。
YouTube上躍動的「重音テト現象」
在YouTube上,只要你搜尋「重音テト (Kasane Teto) 翻唱」或「重音テト (Kasane Teto) 原創」,就能看到一大串作品列表。大大小小的創作者,如さぼとP、タドスタジオ等,都在嘗試讓重音テト的聲音和更多曲子結合。每當推出新的作品,留言區裡就會充斥著「太可愛了吧」「テト的聲音表情居然能帶出這種情緒」「居然能駕馭什麼什麼歌,好猛」之類的瘋狂讚嘆。
重音テト在網路迷因界也相當活潑。有些P主會創作惡搞或吐槽性的作品,比如把她的聲音調得超「電波系」,配上一堆搞笑紙片人動畫,直接放大她那種「惡作劇胚子」的既視感。或者,有些人會故意把她的聲音弄得苛刻刺耳,成為網路諧音梗的配料。這些在各大平台上隨處可見的二創風潮,正是「網路讓角色自行發酵」的最佳案例。你可能本來只是在搜尋「初音ミク翻唱」,結果一不小心看到「重音テト版」的影片後,就被洗腦到開始不斷點擊「更多推薦」,最後中了她的毒,回頭一想才發現自己已經入坑了好一陣子。
從UTAU跨足Synthesizer V,為何能成了「庶民派ボカロ」?
明面上,重音テト並不屬於「Vocaloid」陣營,但許多人依舊會把她視為「跟初音ミク、鏡音リン・レン同樣屬於一個世界」。那就是因為,一方面她最初是在UTAU上栽種生根,另一方面卻在Synthesizer V上開枝散葉,而且在音樂社群無處不在。這種既非正統卻又像是「場邊啦啦隊長,結果反而惹人注意」的混沌地位,剛好吻合日本網路文化一向推崇的「自由、好玩、無規則」精神。
有時候可愛風格的虛擬歌手,會給人「只能唱甜滋滋的萌系作品」的印象,但重音テト偏偏因為「在2ちゃんねる中的惡搞血統」打造出有點脫軌、帶點自嘲、又具備多元搞笑元素的角色靈魂。正是這股「庶民派」氛圍,讓她很容易在任何曲風裡找到生存空間。甚至有粉絲戲稱「テト才是真正的人民歌手」,因為既親民,又能跟社群打成一片,毫無距離感,大家想做什麼就嘗試什麼,毫不扭捏。
JPOP翻唱世界的新契機
回到JPOP本身。日本流行音樂一向強調旋律性,副歌常在高音區爆發,但主歌和過渡段在中低音的層次也相當豐富。重音テト的合成聲在這些區域特別好聽,帶著一絲帶過認真又带著古怪的顫音。因為Synthesizer V的自然演唱特性,她可以在細節之處完成那些微幅的換氣或咬字變化,就像擅長中音域的真人歌手那樣,讓整首歌在副歌前就有了更飽滿的「情感鋪陳」。
有人笑稱,若你在KTV裡突然點到某首經典JPOP,卻把這首歌用重音テト的歌聲來呈現,大概會讓一票「只知道初音ミク或鏡音リン」的人驚呼:「這誰啊,感覺好不一樣!」當然,UTAU或Synthesizer V仍屬於較新穎的創作領域,很多人對這種 AI+合成的歌聲還抱著懷疑,但越來越多作品證明,這些工具能播種出令人拍案叫絕的音樂。而重音テト則在各作品裡展現「人性又帶有惡搞的音色」,實實在在突破了機械聲學的框架,猶如一位跨越虛擬和現實界線的歌手,持續徘徊在主流與次文化之間。
中國(繁體字)圈對ボカロ文化的接受與衍生
順帶一提,繁體中文地區的網友對Vocaloid文化並不陌生。初音ミク (Hatsune Miku)在台灣、香港等地擁有一定人氣,鏡音リン・レン (Kagamine Rin/Len)也吸引了不少熱愛二次元的人回頭欣賞相關翻唱作品。而近幾年來,如【Synthesizer V】的AI歌聲合成技巧也在網路接收度逐步提升,大家對能夠「自行調教」歌聲、玩出多種聲音風格的軟體相當感興趣。
然而,在繁體中文社群裡,重音テト同樣有一批死忠粉。有些人甚至會製作中文化音源,或是嘗試改編華語流行歌。對他們而言,重音テト的魅力就在於她的「惡搞血統」加上「親切感」,跟華語圈不少網路創作者的氣質不謀而合;我們也常看到一些想追求新鮮感的創作者乾脆以重音テト為主角,翻唱中文老歌或配合動漫風插畫,以此激發意外好笑又可愛的效果。
未來的發展:重音テト和AI歌聲的無限想像
Synthesizer V仍在不斷進化中,AI技術也持續完善,聲音合成的「擬人化程度」與「可調整細節」必然會越來越高。當技術進一步成熟,那些原本對機械聲線抱有疑慮的人,或許也會發現:「欸?我現在根本分不出來這是不是人聲了。」一旦這道鴻溝被打破,大眾對於CLUB、Live音樂甚至商業廣告中的虛擬歌手也會更能接受,那麼重音テト的受眾與知名度只會繼續擴張。
再者,不同軟體之間的界線可能越來越模糊:從UTAU到Synthesizer V乃至於其他聲音合成平台,大家更在乎的是角色背後的精神、新奇感,以及她獨特的音色是否能讓歌曲「升級」。在未來,也許我們會看到有知名作曲家或頂尖唱作人,就像先前鏡音リン・レン與主流動畫或廣告合作那樣,也指定「讓重音テト來演唱某些段落,好像格外對味」。
回顧她的起點,從2ちゃんねる的愚人節玩笑,到成為UTAU代表角色,再靠Synthesizer V翻身躍居JPOP翻唱圈裡的寵兒,這條路真的是又荒唐又炫麗。重音テト既是日本網路創作、網路迷因和音聲合成三者交織而生的結晶,也代表著「在網路時代,什麼天馬行空都可能成真」的最佳寫照。只要有足夠的愛和腦洞大開的創意思維,某個原本只是笑鬧的虛擬角色,就能真正變成「擁有粉絲與作品」的存在。
給徘徊在門外的你:Why not試試看?
如果你對機械感很重的高音還有點猶豫,建議可以先上YouTube搜尋「重音テト (Kasane Teto) JPOP翻唱」,你很可能會驚訝:「居然有點溫柔,帶點中性,又不失點綴性的跳躍感?」等待你的或許是一股完全不同的音樂體驗。對那些覺得初音ミク或鏡音リン、レン聲音「太高了吧」的人,更能感受到重音テト的「中音域舒適度」。她有時候唱到副歌高音本身也不會刺耳,反而依賴Synthesizer V協助,有種融合細節的微妙深度,會讓你一直想repeat。
很多新手聽眾在接觸重音テト後,便漸漸發覺「原來AI或合成技術能妙到這種程度」,進而挖掘更多如UTAU、Synthesizer V上其他角色或音源的創作世界。最終可能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能欣賞各式各樣的聲線,包括「更貼近真實人聲」或「純粹電波系電子人聲」。日本網路文化就像一個深不見底的迷宮,把各種寶藏藏在不起眼的轉角裡,仿佛在等待有緣人前來發現。重音テト就是藏在那邊的一顆「惡搞系寶石」,滿足著人們對聲音、角色、惡趣味的奇妙想像。
最後,對於那些依舊單純好奇「為什麼大家最近都在討論重音テト?」的人來說,答案或許可以簡潔歸納:她是「在中音域有溫暖表現力,又擁有騷包個性與惡作劇靈魂的網路奇蹟」。她是經過大家天馬行空創造的產物,也象徵著日本網路與次文化圈「說幹就幹,有趣至上」的精神。或許正因為如此,當大家漸漸厭倦千篇一律的聲音時,就會被這位從愚人節賽局裡跑出來的「紅髮捲捲中音域歌姬」給深深吸住。
如果你正在尋找新的聲音景色,那就不妨把耳朵借給重音テト吧。她或許會在你毫無防備之際,把歌聲鑽進你心裡,讓你傻傻分不清那究竟是人聲還是AI。然後,在你偶爾想聽些搞怪又甜美的歌時,也能透過她那混沌中帶著認真的嗓音,感受到一絲前所未有的愉悅。誰說音聲合成只能固定在虛擬偶像的既定印象裡?重音テト今天可是结合了UTAU與Synthesizer V雙重魅力,成了一位能輕鬆跨越界線的百搭型歌姬。如果你也熱愛這種有點怪、有點逗趣,同時又能轟動JPOP翻唱界的角色,千萬別猶豫,快去找她的翻唱作品好好享受吧。沒準兒,你就會跟著那令人微笑的怪感節奏,一步步掉進她的「中音域沼」——保證讓人欲罷不能。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