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日本的投資圈還不是很熟悉,或者你正在好奇「這個NISA(ニーサ)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又嚴肅,一般人真的能碰嗎?」那就非常值得繼續看下去。最近,日本的20多歲、30多歲年輕人之間,居然把NISA當作一種新潮又有趣的話題來拌嘴,連「推し銘柄(推し銘柄)」這種帶有偶像應援味道的獨特用語都跑進了投資領域。對於只愛存款、或者從來只會把錢投在自己熱愛的ACG周邊與收藏品上的人來說,NISA帶來的非課稅魅力,彷彿是在自己的未來種下一顆顆小種子,而且過程中還多了各式各樣來自網路世界的聲援與吐槽。要是平常對投資完全零興趣,看到别人刷「NISA民」或稱「俺の推し銘柄最強」時,可能會覺得莫名新鮮又搞笑,結果越看越想知道:「這個NISA到底是什麼?真的那麼好玩嗎?」
NISA(ニーサ)到底是什麼?
就如同日本的討論區和SNS世界裡經常瘋傳的那樣,NISA(ニーサ)是「少額投資非課稅制度」的簡稱。從2014年開始在日本實施,簡單來說,只要在NISA專用帳戶裡持有股票或投資信託,原本會被抽走的約20%資本利得稅和股息稅,在一定限度內都可以變成0。路人可能會納悶:「利潤1萬日圓,正常狀況下繳2000日圓稅金,其實好像也還好吧?」但當你陸續賺了好幾千幾萬甚至更多,一路積少成多時,才會忽然覺得那筆被省下的稅金還真不是小數目。
更棒的是,日本政府看出很多人其實對投資有點膽怯,不知道該怎麼開始,於是推出了「つみたてNISA」,等於替小額長期投資開了個保護窗。對那些邊工作邊還學費貸款,或是前一秒狂買周邊商品、付清信用卡賬單後只剩下一點點閒錢的人來說,光是知道有個門檻不高、免稅福利不錯的投資機制就很吸引人。
到了2024年,日本官方更打算把NISA翻新成「新NISA」,裡頭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非課稅期間直接變成無期限,年投資上限擴大到360萬日圓,累計上限1,800萬日圓,免稅好處更是爽度翻倍。你可以想像,網上很多人都在刷「真的假的也太大方」「推し銘柄可以加碼爆買」之類的發言,甚至有人大膽喊「這終於要跟英國ISA一樣強了?」雖然還沒到真正對標ISA的地步,但已經激起日本投資圈的無限想像空間。
話說回來,NISA的名字本身就是源自英國的ISA(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而得。當初日本政府希望學習英國ISA的非課稅投資模式,用來促進國民把部分存款轉成投資,讓市場更活絡。結果多年下來,NISA版本也是愈改愈「大膽」,有些人就說「都要追上元祖ISA了」;也有人嗆:「還早,ISA可是年度投資額度超高,還能滾動復活的啊。」
NISA誕生過程中的幕後:從「貯蓄から投資へ」
如果把時鐘轉回到2013年前後,日本的銀行利率低得幾乎形同虛設,民眾存不到什麼利息,卻又因習慣只存款而缺乏資產增值機會。政府出於「讓大家多去投資,少一點存在銀行」的目的,於是由金融廳帶頭,參考英國的ISA,打造了NISA。
當時在網路論壇,可是吊炸天的批評與吐槽齊飛。「誰會理你?投資這玩意不是有錢人玩嗎?」「投資就是賭博!」的聲音還滿常見。不過,慢慢地也冒出「非課稅這點聽起來不錯,也許可以小試身手?」「說不定比放定存划算」這種正面評價開始增多。
能確定的是,當時政策部門和稅務部門之間對免稅額度該多高、免多久、要如何平衡地方財政收入,肯定做了多番折衝,最後終於拍板先用每年100萬日圓這種較保守的上限來試水溫。沒想到甫一上路還真有不少人開戶,特別在網上有個群體會分享:「雖然一開始只賺幾百日圓利潤,但不課稅就是爽」「感覺跟著つみたてNISA來個長期定投,不用想太多啦」。於是一路滾雪球般吸收使用者,從原本可能只想到中高年齡層,後來竟在年輕族群也變得超火熱。
ISA、Roth IRA和NISA的差異
談到NISA,就常被拿來和英國的ISA、美國的Roth IRA(ロスアイエー)比較。ISA的終極亮點就是非課稅時限幾乎一開始就不設限,好比你今年使用的額度,明年又能再度補回;相較之下,NISA以前的版本有5年或20年等不同限制,如今雖然在2024年起也要追上「無期限化」「延長投資額度」「部分年額度再度復活」等功能,還是與ISA細節略有差別。
美國的Roth IRA則完全是另一套系統:投入時就用稅後資金,但之後的投資收益或提款都不再課稅。這導致很多美國投資人覺得「這樣你隔幾十年後拿到的錢都不用另繳稅,也太划算」。但NISA的投入基礎是日常稅後收入,買賣標的時有一定範圍限制。網民之間每天吵翻:「Roth IRA完美無缺」「別鬧了,NISA也足夠」。其實兩者就像兩種不同的便利商店,有不同的特色,看個人喜好和人生規劃。这種針鋒相對的網路論戰也是投資圈的一大樂趣。
年輕人加入NISA陣營
以往投資感覺是「中年大叔的玩意」,但現在日本20歲、30歲之間,使用NISA的比例一飛衝天。看到調查數字,居然有高達四成或以上的年輕人都曾開過NISA帳戶。尤其近幾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理財APP快速普及,一句「我用手機證券開了NISA帳戶囉」幾乎是極度平常的台詞。
甚至大學生也會一邊熬夜打工,一邊想說「想提早開始一點投資,日後或許能減輕學費負擔」,或者「我雖然銀行餘額老是在買ACG周邊道具,但剩下的零碎錢就丟NISA好了」,結果也投出興趣。一旦社群網站上有人分享「我買了推し銘柄,主要是我太愛那間遊戲公司啦」,馬上就會引來一堆狂按讚,或是「哈哈同好,買股票就是在支援我推的企業」之類的相互應援。可以說,投資竟也成了一種充滿“推し活”氛圍的娛樂行為。
在SNS上只要搜尋#NISA民,就會看到各種爆笑發言。有些人開心宣布:「屯了兩年,現在終於小賺一筆,非課稅爽度滿點!」也有人大嘆「欸開始積立剛好遇到大跌,真的是我倒楣」,接著再配上非常歐吉桑風的搞笑表情包。很多人也會把投資失誤變成吐槽:「為了用完NISA限額,硬是高點接盤,現在只能抱著虧損度日www」然後網友就會跳出來說「何必硬用滿www」把失敗故事也當笑料看。
NISA對日本經濟與網路文化的衝擊
日本原本是典型的存款文化,銀行塞錢雖然幾乎沒利息,但大家就圖個安心。NISA橫空出世後,輕輕鬆鬆地讓許多普通人想嘗試「搞不好投資有趣又能存出一點利潤」。再加上近年多次金融動盪時,央行一直把利率維持極低水平,讓人更意識到存款增值難度太高。因為這些原因,NISA的用戶數據一次次攀升,甚至在疫情之後,人們也會宅在家裡無聊研究「到底NISA要選什麼商品?要不要投入更多?」
出現的現象就是,愈來愈多人帶著半玩半學心態衝進股票或基金市場,有些人小賺後就各種炫耀:「賺夠周邊錢了XD」,也有人一時看漲就想「乾脆把我的推し銘柄爆買」,結果遇上市場反轉撲街,再度在SNS大呼「爆損www」。整體來說,對文化社群而言,NISA好似注入了某種可供年輕人追逐的話題素材,投資不再是沉悶老氣,反而變得囉嗦又熱鬧,俨然一種“看別人沉浮也很快樂”的網路娛樂。
至於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不少人覺得「這麼多人進場,可能會推動股市和企業融資效率」,但也有人抱持「有些人光想存退休金,消費力應該無法同時爆發」。於是就形成了一塊頗微妙的市場氛圍,但其中創造的話題性、拉攏的潛在投資人,都顯示NISA讓日本人的資產配置邁向了新階段。一些新手更把他的賺虧經驗轉發成笑料,「爆益時天上天下,爆損時地獄翻覆」的起伏,似乎也已經成了日本網路文化的一支分流。
NISA的優勢與不完美之處
NISA吸引人的第一重點無疑是「非課稅」。若投資表現不錯,理論上賺到的整筆都屬於自己,不被課稅分走,聽起來就是直擊投資人的痛點。也因為如此,很多剛起步的小資族、學生黨才會冒出「反正我不太懂,就先丟幾千幾萬日圓進去,如果有賺到,還能享受免稅,我也是賺到!」
然而,NISA依然有幾個常被提出的缺點。首先,它不像普通的課稅帳戶可以做損益通算,也就是如果你因為投資一檔股票賠錢,卻在另一檔賺錢,你沒辦法透過稅務上的抵減來綜合計算,虧損和盈利之間就沒有相互沖銷的機制。對於新手來說,如果買貴或遇到行情不佳,虧掉的金額就真的是虧在那裡。另外,不少人因為聽到「麻煩你先用好用滿NISA額度吧」之類的建議,就可能落入高點買股為了塞滿配額的陷阱,最後看著虧損只能開玩笑地苦笑「自己挖坑自己跳」。
「オルカン」與「S&P500」在NISA投資圈的高人氣
對於很多剛跨入投資世界的人來說,最常聽到的討論就是「オルカン(オールカントリー)派vs. S&P500(標普500指數)派」。前者主張「買下全球,一次擁抱全世界」,抱著「全世界經濟只要成長,我的資金也跟著成長」的夢幻想像,免得押單一國家風險過高。後者則是Focus在「美國企業超強,S&P500的長期表現歷史輝煌」,尤其美國一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領頭羊,因此美股信仰者超多。
SNS和討論區裡,每天都能看到兩派互轟或搞笑:「S&P500這幾年超牛啊,看歐美科技股的凌厲姿態就知道」「拜託,地球村概念哪容得下只看美國」。結果有人就跳出來吐槽:「不要再吵,搞不好兩種都買就好了」。反而變得跟「今天要應援哪位偶像」一樣,演變成「推し銘柄」爭奪戰。許多分享文中,就會看到有人大呼「オルカン就是天選之人,因為我太懶想一把包全球」「哼,美股才是未來的主題曲」。到底哪種更優?恐怕就跟偶像之間也無法比較絕對優劣一樣,最終都看個人理念。
「解放の日」與初心者的兵荒馬亂
日本投資人對2024年的「新NISA」開始實施,有時候會戲稱那天是「解放の日」。畢竟在新制度到來後,增額也大幅變多,且期間又不限制等於「終於敞開大門」,想投入的資金可比以前豪邁許多。只不過每逢這種劇烈改變前後,市場很有可能忽然來個震盪。於是就出現了「好耶,我要一次投資大手筆」,才剛下單就遇到股市下跌,一瞬間「含み損登場…」「我的NISA處女航就此翻船」。
網上常有「大家一起沉船啦www」「解放の日=地獄の日,好!」這種戲謔言論,還會配上一堆梗圖,看似在淚流滿面卻又樂在其中。對於已經身經百戰的老手來說,这是個一攤手:「跌就跌啊,反正我不是只買一天,還可以加碼逢低買入」。但新手多半會驚慌失措地哀嚎:「天啊,我才剛投入就見血,怎辦啦…」。結果這樣的戲劇性過程也在網路文化裡成了笑料與教訓交織的熱鬧場景。
外國人在日本居住,能用NISA嗎?
在日本長期居住的外國公民,通常只要有日本的住民票和合法在留資格,也能開NISA帳戶享有非課稅福利。比如,你在日本工作幾年、繳稅,也有正規的銀行與證券戶頭,就能趁此機會體驗NISA。不過,如果之後工作調動,需要離開日本數年而被視為非居住者,那這個NISA帳戶的合規性就會被中斷,需要先處理關閉或轉換相關事宜。
根據一些在日外國人分享,他們無論是愛買S&P500,或想用オルカン環遊世界,都一樣能利用NISA的免稅好處。唯一需要留意的是,部分金融機構的英語或他國語言支援可能不甚完善,申請或文件來回較為繁瑣,但只要有耐心搞定,也能和一般日本人一樣愉快投資。這種「外國人用NISA買全球」的話題,越來越常在跨國交流平台或在日社群裡被提起,看來NISA的世界認同度正在擴散。
把NISA當作對未來的投資
過去多數人提起「投資」會覺得難以親近,認為那是金融精英或股票狂熱者才玩的遊戲。NISA正式上線後,透過對「非課稅」的放大,以及社群中大量的實戰經驗分享,讓很多在意風險的人,心想「至少先試一點點吧」。再加上年輕一代對網路資訊的掌握度極高,他們隨時能翻看部落格、Twitter、論壇社群裡各種戰報。
所以不少人不再死盯著銀行餘額「一動也不動」,反而開始享受投資時的「既興奮又焦慮」。尤其對認真推動漫改、遊戲IP的公司來說,可能某位股東居然是你的粉絲,他們在SNS上炫耀「我買了推し銘柄!用實際行動支援我推的遊戲公司」,聽起來就頗有愛好者應援的趣味。這不光是冷冰冰的金錢操作,還帶點「我在助力偶像事業」的情感元素。
當然,投資不是只有歡笑,也常帶來現實的痛——那就是賠錢風險,尤其NISA的機制讓你無法損益通算。但是,也正因如此,許多人會更有動力去做功課,或投入每個月一點積立存款,從而慢慢培養出更廣泛的金融素養。就算短期內遇到市場腰斬,也有人能在肅殺氛圍裡幽默地自嘲:「誒嘿,現在加碼或持續定投就好啦,總有一天會翻身」,對充滿小確幸文化的日本來說,這種投資態度也十分契合。
或許你一開始只是覺得「好像大家都在用NISA耶,我也來玩玩」,然後隨著日子推進,聽到某位網友喊「爆益ヤバい!」也點進去看熱鬧,或者看到另一位新手喊「含み損擋不住,帳篷收一收走人」打算退場,結果自己反而執著地想「不行,我要挺住!」接著又被市場劇烈震盪甩來甩去,其中的酸甜苦辣恰恰構成了日本當代的投資社群文化。
從某種角度來看,NISA好像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免稅機制,而是變成匯集年輕世代投資熱情的舞台。有人真的是求「追求財務自由」與「慢慢積累」的穩健派,也有人單純享受「推し銘柄」的浪漫幻想。假如你現在還觀望,或許可以先嘗試把幾千日圓投進去,感受一下這股結合了娛樂感與網路群體氛圍的投資潮流。得失本來就很難預測,卻能透過NISA的特點多享受一點非課稅優勢,或至少在SNS上和大家同樂,用吐槽和共鳴度過投資新手最初的忐忑時期。
最後再說,投資始終存在風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保證賺錢。NISA也一樣有它的限制和缺陷,你若一時腦熱亂買也有機會淚流滿面。但如果能夠把它當作一種培養資金管理觀念的契機,把賺或虧的過程當成對未來自己的投資經驗,或許能從中發現到除了一本正經的金錢效益以外,還有「網路文化與投資話題結合」而產生的趣味性。看到網民在喊「NISA民集結!今天又是推し銘柄日」、或有人欣喜若狂PO出「解放の日提前加碼,接下來坐等榮耀吧」,這種充滿雜訊卻又讓人忍不住想繼續追的世界,也許正是NISA在當代日本最妙的一種佐證。
最後沒有真正的「結論」,畢竟投資永遠是隨著市場起伏,政策也可能再度改變。或許明天又會冒出新制度,或是又有人跳出來說「還是ISA/Roth IRA更完美」。不過至少現在,NISA已在日本的年輕圈、以及本身非常好奇的新手群中大開魅力之門,那些看似硬梆梆的投資名詞竟能混進宅文化、ACG熱血、推し活應援,甚至笑看自己翻車又再惡搞。不管你愛不愛投資,都能感受到這股熱鬧而矛盾的氛圍。或許就是這樣的混沌感和衝突感,召喚了一波又一波的好奇者加入NISA行列,只為了探索「非課稅」背後,那看似枯燥但又意外遍布笑料的投資世界。
コメント